Part1. 新聞事件/文章
主題:採用台灣心臟 法國無人電動車進軍亞洲
時間:2016/12/15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
新聞網址: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breakingnews/1918229
內文:
〔記者羅倩宜/台北報導〕
無人駕駛車因運算要求高,其電腦系統被喻為車子的心臟;由法商Navya研發,已在歐洲多點試行的無人電動車「艾爾馬(Arma)」,其電腦系統台廠喜門史塔雷克(7 Starlake)開發的強固性電腦。這款擁有「台灣心臟」的「無人駕駛電動車」宣佈進軍亞洲,有可能明年10月在高雄試營運。
無人電動車充滿未來性,Google、蘋果都在積極佈局。法國無人駕駛電動車大廠Navya搶先一步來台,將歐洲的成功經驗帶進台灣。Navya副總Henri Coron今(15日)在記者會中表示,經過10年研發的艾爾馬無人電動車,已有逾1萬公里、1.3萬接駁人次的路測;並已接獲英國政府Gateway Project、法國里昂機場接駁、法國核電廠及瓦西納大學(University of Valenciennes)校區接駁等合作案。
無人電動車既是創新也是綠能產業,為新政府扶植重點,目前高雄市政府正在積極評估採用,最快可能在明年10月舉辦的「2017生態交通全球盛典(EcoMobility World Festival)」試行,為讓民眾深度體驗,試行範圍包括住宅區的「哈瑪星接駁服務」、工業區的「高雄加工出口區─日月光廠區接駁」及國際商業區「亞洲新灣區接駁」。
無人駕駛電動車對資料處理及運算能力要求極高,主要是車輛在行進中,有來自四面八方的即時數據必須處理,包括路況、建築辨識、行人及物件等等。Navya表示,這款「艾爾馬(Arma)」電動車,從在法國里昂小車庫的草創時期開始,歷經不同階段的研發、試車到進階版量產,過程中有來自全球不同市場不同客戶的要求,但唯一不變的是採用台灣心臟──由台廠喜門史塔雷克研發的強固型電腦STACKRACK。主要是喜門史塔雷克在全球軍規及圖資型電腦市場耕耘多年,功能符合無人駕駛的多功需求:大量運算、即時指令傳導、人工智慧等等。
喜門史塔雷克總經理丁彥允表示,「國外無人駕駛技術已成熟,且應用於工業4.0自動化機器人,無人載具,公共運輸,醫療搬運照護等產業。未來除道路運輸外,更可提供國內廠商生產線上的全新解決方案,例如無人車用於資通訊與半導體設備廠的產線配料、廠房巡檢、廢料搬運等。」
Part 2. 分析與心得
在現在這個科技越來越發達的時代,很多事都能倚靠機器的幫忙,不需要人們自己動手,甚至連我們習以為常的開車,竟然也都衍伸出無人駕駛的觀念了,他能更自己偵測即時的路況、前方的來車、旁邊並行的車輛和路旁的水溝懸崖等等,根據計算還能將車禍肇事率降到最低,比人們自己開車的車禍率還低,讓我們知道有了科技和機器的幫助,將對人們帶來很大的方便。
上面有提到無人駕駛電動車對資料處理及運算能力要求極高,主要是車輛在行進中,有來自四面八方的即時數據必須處理,包括路況、建築辨識、行人及物件等等,而使用台灣心臟的法國電動車最快將在明年進軍高雄。但之後必然衍伸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究竟無人車肇事該由誰來負責呢?下方的補充資料就有提到提供自動駕駛系統軟硬體的公司應該負法律責任,而非車主或保險公司。因此汽車製造商將無可避免地必須承擔肇事責任,但在此同時其實汽車製造商仍期望駕駛人自身能付一定的責任,比如在方向盤上裝有觸控感測器,確保駕駛人能夠隨時掌握方向盤。屆時,相信責任的歸屬將會是一項很大的法律問題。
Part 3. 補充資料 (此部分可補充相關連結、研究資源、法規、案例等…補充資料)
相關連結: http://sa.ylib.com/MagCont.aspx?Unit=newscan&id=3294
相關標題: 無人車肇事誰該負責?
相關內容:
撰文/艾歐利歐(Corinne Iozzio)
翻譯/周坤毅
位於美國加州山景城的Google,今年過了一個苦澀的情人節,因為它的自動駕駛車(一輛改裝的Lexus休旅車)發生車禍。這輛無人車偵測到前方排水溝旁堆有沙包擋住去路,因此變換到中央車道以避開危險;三秒後它與一輛公車擦撞。根據肇事報告,Lexus的測試人員有看到公車,但誤判公車司機會減速讓休旅車通過。
過去無人車也曾經發生車禍,但這是第一次並非完全因為人為疏失所導致的碰撞(無人車發生的行車意外,多半是因為後方駕駛人未注意燈號而追撞)。這次事件凸顯了未來自動駕駛科技的灰色地帶:當車禍發生後,誰該負起肇事責任並賠償損失?
自動駕駛車帶來的種種行車安全問題急需明確答案。汽車製造商與政策專家擔心,如果缺乏全國性的統一規則,無人車很難在美國50州同步上市。為了加快立法腳步,歐巴馬政府要求美國交通部在今年夏天提出完整的全國性測試與安全標準。但談到肇事責任與賠償義務,目前的方向是追究肇事的根本原因。專家表示,當電腦取代人類駕駛汽車時,提供自動駕駛系統軟硬體的公司應該負法律責任,而非車主或保險公司。因此汽車製造商將無可避免地必須承擔肇事責任。
事實上,自動駕駛科技的先驅已經開始做出改變。Volvo汽車將在2020年推出「智慧安全自動導航系統」(IntelliSafe Autopilot System),去年10月該公司宣佈,如果這套全自動駕駛系統造成人員受傷或財物損失,他們會負責賠償。在Volvo研發安全與駕駛輔助科技的資深技術總監科林夫(Erik Coelingh)解釋,他們會做出這樣的決定,是因為Volvo的自動駕駛科技將配備許多備用系統,例如雙鏡頭、雷達、電池、煞車、行車電腦與轉向機構,因此駕駛人永遠不必介入,自然也無須承擔責任。他說:「不管什麼原因造成系統失效,車輛都應該能自行安全停駛。」
隨著市面上越來越多汽車開始配備半自動駕駛系統,科林夫描述的未來即將成真。許多車輛已配備防撞自動煞車系統,利用光學鏡頭偵測前方可能即將發生碰撞並主動施加煞車。Audi、BMW與其他汽車公司也發展出自動路邊停車技術。今年下半年,Volvo將在美國首度推出稱為「導航輔助」(Pilot Assist)的半自動公路駕駛系統,會配備在2017年式S90轎車上,利用安裝在擋風玻璃上的電腦、相機與雷達,能自動加減速、避開障礙物,且直線加速最高可達時速130公里。
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擔任助理教授的科技政策專家史密斯(Bryant Walker Smith)認為,「導航輔助」這類系統處於自動與半自動駕駛之間的模糊地帶,因為汽車製造商仍期望駕駛人注意路況。他說:「人類與機器之間的責任劃分,有時並不清楚。」
因此,目前汽車製造商仍希望駕駛人負起一些責任。通用汽車公司(General Motors)即將在2017年式凱迪拉克轎車上裝設「超級巡航」(Super Cruise)駕駛系統,以提醒駕駛人保持警覺,當視線不清或天候變化時必須立即接手。Volvo的「導航輔助」系統同樣也需要駕駛人負起責任:方向盤上裝有觸控感測器,確保駕駛人能夠隨時掌握方向盤。
當全自動駕駛車的願景最終成真時,Volvo、賓士(Mercedes)與Google等汽車製造商有信心,這項技術將進步到幾乎完全不需人類操作或負擔肇事責任。此外,布魯金斯研究所在2014年發現,美國現有的產品責任法已涵蓋了這項轉變,換句話說,美國政府可能不必重新制定法律便可准許無人車上路。
儘管無人車製造商承諾將負起從輕微擦撞到嚴重車禍的所有賠償責任,但相對來說發生機率並不高,因為針對半自動駕駛系統的研究顯示,電腦駕駛比人類更安全。例如根據美國公路安全保險協會的資料,防撞自動煞車系統能減少40%的追撞事故。科林夫也指出,針對歐規「導航輔助」系統的研究顯示,電腦比人類更會保持行車安全距離,緊急煞車的情況也較少。
史密斯表示,長遠來看,汽車製造商負擔的法律責任或許較大,但是我們都希望,肇事機率將大幅減少。
資料來源:科學人雜誌
- 前往 : 交通知識庫首頁 交通知識庫討論區 交通專題區 交通運輸與資訊科技法
資通訊科技法_採用台灣心臟 法國無人電動車進軍亞洲_H54026127
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
1 篇文章
• 第 1 頁 (共 1 頁)
- Chiahsuan Lin
- 等級0
- 文章: 3
- 註冊時間: 週五 12月 2日, 2016年 3:21 pm
- 聲望值: 0
1 篇文章
• 第 1 頁 (共 1 頁)
前往
- 這裡找知識
- 交通安全-遊覽車業者及駕駛管理制度改善
- 軌道建設先期評估審查及後續營運規劃
- 高齡化社會對交通運輸安全的改變與衝擊
- 夾縫中求生存的機車族交通危機四伏
- 大眾運輸從業人員工時問題
- 高速公路收費管理機制
- 公車捷運系統(BRT)
- 輕軌系統(LRT)
- 交通大小事
- 「2017生態交通全球盛典」專區
- 精選交通觀點
- 交通運輸最新訊息
- 軌道交通運輸
- 公路交通運輸
- 水路交通運輸
- 航空交通運輸
- 其它類運輸
- 交通小知識
- 交通知識庫圖文徵選活動專區
- 交通專題區
- 【交通安全公民咖啡館】交通事故零容忍,全民參與改變未來
- 交通運輸管理實務
- 智慧型運輸系統
- 交通運輸與資訊科技法
- 交通運輸與反壟斷法
- 運輸學
- 博士生專區
- 雲嘉南區域研究中心
- 交通人士專區
- 徵才與求職區
- 雲嘉南區域中心